top of page

耶穌赦罪醫病

經文:馬太福音九1-8

神學生莊德馨短講

 信心的行動帶來醫治。故事發生在耶穌的家鄉迦百農,此事同樣記載在可二1-12、路五17-26;耶穌在此展現醫病、赦罪,及醫治人靈魂的能力。耶穌到自己的城,主的能力與他同在,在那裡醫治與講道。他所在的房子大概可容納50人,眾人因好奇或帶著需要前來,很多人擠在房子裡外。馬可福音記載此時有四人抬著攤子,因為門口被堵住進不去,於是拆了屋頂將癱子垂下去。以色列人的屋外有樓梯可以上房頂,一樓的屋頂相當堅固,可在上面走;它是樹枝、乾草混合泥土所建,所以也可挖通。

  將攤子從屋頂垂降需要四個人的默契和合作,任一邊倾斜癱子就會掉落。這幾個朋友想盡辦法、下定決心、克服困難,不計代價讓攤子朋友遇見耶穌。他們對耶穌的能力有信心、也帶出行動,最後攤子痊癒!眾人對耶穌所為感到驚訝,並將榮耀歸給神;而文士對耶穌有錯誤認識,所以議論與不信,沒有帶來生命的改變。

耶穌醫治癱子時對他說的「放心」,也可以翻譯成「放膽」,你的罪已經得到赦免,可以起來回家。癱子當眾人的面站起來,拿著褥子回家,當下如果他自己不願意起來,也無法經歷到醫治。當時猶太人的罪得到赦免是藉著獻贖罪祭,應當只有神可以赦免罪;而耶穌用行動證明他有能力使人得醫治,也有權柄赦免人的罪。

癱子得醫治,是因耶穌的能力以及朋友的信心和癱子立刻的行動。在我們的生命中也會遇到靠自己沒辦法克服的軟弱,甚至失去信心,這時需要有人帶我們到耶穌面前,透過屬靈同伴、輔導、小組或禱告會「彼此認罪、互相代求」,這是相互關係。我曾陪伴他人尋求耶穌;當我有需要時,他人的信心與禱告則幫助我。

前言

  有一個癱子被朋友們帶到耶穌面前,耶穌看見他們的信心,就對癱子說,你的罪得赦了,並使他起來行走。文士不認同耶穌有資格赦罪,但也無法否定耶穌的神蹟。直到今日,耶穌仍然願意將赦罪及醫治的雙重恩典賞賜給凡有信心領受的人,以及有朋友真誠代禱的人。故事中是抬攤子,如今則是透過代禱將親友帶到神面前。

壹、癱子的困境

  太九1-2:「1耶穌上了船,渡過海,來到自己的城裡。2有人用褥子抬著一個癱子到耶穌跟前來……」可二1「1過了些日子,耶穌又進了迦百農。人聽見他在房子裡,2就有許多人聚集……」耶穌的家鄉是拿撒勒,故事的地點則是附近的迦百農,類似高雄跟岡山或岡山跟台南的距離。我們有位同工是岡山人,因為到台南還算近,所以國中、高中都在台南讀書;對他而言高雄、台南都是家鄉;對耶穌而言拿撒勒跟迦百農都算家鄉、都是自己的城。

 一、身體的限制

  可二2:「就有許多人聚集,甚至連門前都沒有空地……」那房子大約可聚集50人,迦百農是小鎮,所以50人已是大聚會,超過50人屋子就容不下了。癱子和他的朋友聽說過耶穌醫病的事蹟,但癱子行動不便,朋友幫忙將他帶到房子時,裡外已擠滿群眾。他們沒有放棄,靈機一動從屋頂進去,顯出他們的決心。

一般教堂的尖屋頂是仿照歐洲教堂,為防備下雪壓壞屋頂故設計成尖的,但以色列跟台灣一樣不會下雪,所以屋頂是平的。以色列的房子都有平台,旁邊有便梯可以上去,這平台可用來曬穀、禱告,使徒彼得曾在平台上禱告;也可以在那裡拉小提琴,如電影《屋頂上的提琴手》。又因為屋頂是用樹枝、泥土做的,所以可以拆掉,不像現在的鋼筋混泥土。

行動不便是癱子的困境,透過朋友的幫忙可解決部份,但最後還是需要耶穌使他完全康復、起來行走。

 二、靈魂的罪債

  耶穌看到癱子的第一句話說:「小子,放心,你的罪赦了。」(太九2)這讓人聯想癱子是不是因為有罪而得這病,所以醫病前先解決罪的問題。有人按這觀點解釋這段聖經並當作榜樣,認為幫助一個人,一定要先處理罪,而後再醫治身體的疾病。但若看耶穌其他的例子,會發現耶穌並不常先赦罪後醫病。例如:瞎子說我要看見,耶穌沒有先說你的罪赦了,而是直接醫治他;十個長大痲瘋的人說可憐我們,耶穌也沒有先赦罪,而是直接讓長大痲瘋的得醫治,十個當中有一位回來感謝,他除了身體得醫治,還進一步得到罪得赦免的救恩。

從耶穌所有例子中,可看出幫助別人並不一定要先幫助他內心的問題。這不是絕對的,乃因人而異。但在今天這個癱子的例子,有可能需要先處理他的內心。或許攤子心裡想:「我為什麼會癱瘓?可能我比別人更有罪。」約翰福音九章記載有一個生來瞎眼的人,門徒問:「是誰犯了罪?是這人呢?是他父母呢?」(約九2)猶太人很容易認為自己有特殊疾病是因為有很多的罪,成為心理的重擔。耶穌了解癱子可能時常反覆思想:「我的罪造成癱瘓。」因此耶穌把他內心的障礙先拿掉,讓他知道「神很愛你」,罪可得赦免。

  約翰福音八章紀載,行淫婦人被帶到耶穌面前,中間耶穌說:「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,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他。」(約八7)眾人從老到少都走開,這表示猶太人知道自己有罪。回到癱子的故事,除了癱子認為自己有罪,在場的猶太人其實也都知道自己有罪,所以耶穌一方面幫助這癱子解決自己內心的障礙,滿足他心靈的需求;另一方面是讓文士面對「耶穌是誰」的問題。耶穌醫治前先說:「小子,你的罪赦了。」目的之一是刺激文士思考:「為什麼耶穌可以赦罪?」文士認為人人都有罪,但只有上帝能赦罪。眼前的耶穌宣告赦罪,就是說謊,除非他是上帝。耶穌一句「你的罪赦了」,讓癱子得到幫助,但也使文士完全不能接受。

 貳、朋友的信心

  太九2「有人用褥子抬著一個癱子到耶穌跟前來。耶穌見他們的信心……。」可二3-5「3有人帶著一個癱子來見耶穌,是用四個人抬來的;4因為人多,不得近前,就把耶穌所在的房子,拆了房頂,既拆通了,就把癱子連所躺臥的褥子都縋下來。5耶穌見他們的信心……。」馬太福音只說有人,馬可福音說有四人。一般人印象中,馬可福音寫得比馬太福音簡單,因為馬可福音只有16章,馬太福音有28章。事實上這兩個福音書都講的故事,通常馬可寫得比較詳細。凡馬可寫得很詳細的,馬太就簡要地寫,但馬太福音增加許多舊約背景資料,因此透過馬可福音可看到全貌。攤子體重不輕,需要四個人抬比較輕省,而且四個人才能保持平衡,讓攤子安全垂降。從四位朋友身上,可以學到兩件重要的事。

 一、患難見真情

  癱子過往或許懂得願意幫助別人、祝福朋友,當自己有需要的時候,這些朋友也願意來幫助他。人生中有患難見真情的朋友非常重要,因此,我們在平安的日子就當多幫助別人,有一天,當自己有需要時,別人也比較有可能來幫助自己。

 二、信心勝障礙

  信心加上具體行動就可勝過障礙。聖經說:「耶穌見他們的信心」,信心本來是看不見的,但能夠用行動表現出來。雅二18:「你有信心,我有行為;你將你沒有行為的信心指給我看,我便藉著我的行為,將我的信心指給你看。」弟兄姊妹有缺乏,不能跟他說「平平安安的去」,要有實際行動,至少給他飯食。太廿五35-36說到如何對待最小的弟兄:「我餓了,你們給我吃,渴了,你們給我喝;我作客旅,你們留我住;我赤身露體,你們給我穿;我病了、你們看顧我;我在監裡,你們來看我。」這些實際的行動是在說明,信心需要用行動來表達。

應用在今日,我們也當把人帶到耶穌面前。肉身癱瘓的人並不多,但屬靈癱瘓的人卻很多。信主前的我們如同屬靈的癱子,但有人為我們代禱,如同四個朋友把癱子帶到耶穌面前。

  小組聚會的流程有4W,Welcome、Worship、Word、Work,第四個W是Work神的工,這段時間就是要扮演四個朋友的角色,為未信主的朋友代禱。未信主的親友需要我們的代禱,如同癱子自己不能到耶穌面前,需要朋友幫忙。抬癱子的四個人,有可能只有一人是癱子的好朋友,但是他想到「自己一個人抬不動」,就找其他人一起合作。我們面對未信主的親友,一個人的代禱力量有限,加上小組其他人一起禱告更好。代禱之後,還可想出一些實際行動去關心未信親友。小組裡其他人或許個性特質、背景經歷更適合關心你所禱告的對象,此時由別人幫忙帶領,可能成就一件美事。因此團體探訪比獨自探訪的效果更好,這非常重要。

  朋友的信心的另一應用就是3x3小組。3x3是每個人提出三個名字,共九個人。這九個人本來只有一個人為他禱告,3x3時變成九個人都有三個人為他們代禱,效果大三倍。3x3小組或一般小組的第四個W都是執行癱子朋友所做的事:「把人帶到耶穌面前」。為未信者禱告有時會遇到障礙,但要克服障礙,定意把人帶到神面前。如同攤子的朋友可能抬來後發現人太多而進不去,但真正的信心讓四位朋友願意嘗試從屋頂垂降,最後成功帶到耶穌面前。

  趙鏞基牧師的岳母崔子實牧師就是一個很好的見證,她曾因婚姻和生意失敗想要絕食自殺,後來變成禁食禱告。聖靈造訪她後獻身讀神學院,跟趙鏞基牧師成為同學。她看這年輕人很好,就把女兒嫁給他。她本身的婚姻問題仍在,丈夫不知道在哪,有人挑戰她:「妳作牧師教我們禱告,為什麼不禱告妳的丈夫回來呢?」她被信徒挑戰後,立下心願禱告一千天,希望丈夫回來,禱告一千天後丈夫沒有回來,她再立志禱告一千天,第二個一千天還沒結束,丈夫就回來了,而且還願意作傳道人,這就是信心勝過障礙。

  有些人雖禱告很久仍未信主,不要覺得浪費,那可能成就更大的事。崔牧師的丈夫雖然需要被禱告很久才回來,但最後成為傳道人。崔牧師每天持續禱告這麼久,神也造就崔牧師成為禱告的人,她禱告的強度是全世界頂尖的,也影響眾教會。崔子實牧師不只在韓國成立禱告院,也影響台灣產生苗栗禱告山、加利利禱告院。這兩個台灣祈禱院幫助很多台灣人,我以前在北部服事常去苗栗禱告山,後來到南部服事就去加利利祈禱院,也曾去韓國的禱告院被幫助提升。崔子實牧師禱告的信心,如同癱子朋友的信心,這種信心能克服困難,且產生漣漪的反應,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。

参、文士的不信

 一、心裡的惡念

  太九3:「有幾個文士心裡說:這個人說僭妄的話了。耶穌知道他們的心意,就說:你們為什麼心裡懷著惡念呢?」此處和馬可福音有些字眼不一樣,馬可記載,文士心裡議論:「除了神以外,誰能赦罪呢?」(可二7)其實耶穌就是要表明他自己是上帝,但他們不相信。應用到今日,傳福音會碰到如文士般不信的人,例如道德主義者、人本主義者。活潑生命的代禱事項提到北印度很多激進、極端的印度教徒迫害基督徒;在烏干達的伊斯蘭教家庭中,有妻子信耶穌,伊斯蘭教的丈夫把她殺掉。這是個不信的世界,當我們宣告耶穌是神,必有人抵擋我們,這很真實。就耶穌而言,他所面對的文士、法利賽人讓內心不信的惡念不斷萌芽成長,最後聯合殺害耶穌,將耶穌釘十字架。「文士的不信」就在生活週遭,身為主門徒能做的就是,無論人們信與不信,都傳達正確的信息、勇敢作見證,指明耶穌基督是真神、是救主。

二、不知主是神

  「文士的不信」也可能發生在我們的家庭、親友、同學、同事當中,他們很多像文士一樣,是人本主義或是道德、律法主義,他們心中沒有神。基督教界也有像文士的,例如自由派神學家,宣稱是基督徒,但不相信聖經裡的神蹟,對其作出另一種「理性的解釋」,例如將五餅二魚給五千人吃飽的故事解釋為小男孩拿出午餐後,眾人受感動於是也紛紛拿出自己的午餐,最後所有人都吃飽且剩下十二籃;又例如耶穌在海面上行走,他們解釋為耶穌從小在加利利海邊長大,所以知道哪裡有石頭,踩在暗礁上,看起來好像走在水面上。甚至對於「耶穌復活」,他們認為「人死了不可能復活,耶穌復活是復活在人的心中」。這樣的信仰就像「文士的不信」。

  我們自己也要很小心,有時候我們好像有信,但也可能根本不信,我們的腦海也許也懷疑神蹟的真實性,甚至進一步懷疑我們的罪有無被神赦免,第二代基督徒更要留意,信仰不能只是因為父母信自己就一定信,一定要自己經歷神,才不會有「文士的不信」。真正的相信是期待上帝在我們人生行神蹟,這個神蹟可以是身體上也可以是心靈上的,尤其真正的重生、靈裡面的死而復活是最寶貴的。我們一定要有這樣的經歷,在靈裡面看見耶穌、看見天堂,而不是把它當作道德或律法的道理而已。

肆、耶穌的拯救

  太九 5-8「5或說:你的罪赦了,或說:你起來行走,那一樣容易呢? 6但要叫你們知道,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;就對癱子說:起來!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。 7那人就起來,回家去了。 8眾人看見都驚奇,就歸榮耀與神,因為他將這樣的權柄賜給人。」

 一、赦罪的權柄

  耶穌挑戰文士「或說:你的罪赦了,或說:你起來行走,那一樣容易呢?」(太九5)醫生最多只會醫病,但赦罪是上帝才能做。對文士而言,嘴上說赦罪不算什麼,必須攤子起來行走才稀奇。其實赦罪比較難,但耶穌讓攤子起來行走,是為了讓人相信耶穌可以赦罪,因為也只有上帝才可以一句話叫攤子起來行走。雖然如此,不信的人還是不信,就算眾人都歸榮耀給上帝,文士還是拒絕相信眼前的神蹟。傳福音時,也許某些人持續不信,但過程中,你料不到的對象反而信了,所以勇敢做該做的事就對了。

 二、醫病的權能

  耶穌有赦罪的權柄,也有醫病的權能。而且耶穌也把這樣的權柄給我們,馬可福音最後也提到「用神蹟隨著,證實所傳的道。」(可十六20)我們傳道,若能有神蹟隨著,更能讓人相信這道是從天上而來的。

結語

  癱子得赦罪與醫治雙重恩典,是因為朋友的信心及耶穌的權柄。信心是有行動的,所以耶穌能「看見」他們的信心,而後給予恩典。為了「癱子」----尚未信主的家人、親友,你有何行動?當耶穌說小子你的罪赦了,代表自己要上十字架,因為神是公義的,有罪的人必須透過耶穌受刑罰,他的罪才能蒙赦免。每個人都像那位癱子,聽到耶穌 說「你的罪赦了」。耶穌為我釘十字架,所以我們當何等的感恩,並獻上自己與主同工,學習癱子的朋友,把我們週遭的癱子帶到主的面前,這是最具體的感恩行動。

分享問題

一、癱子的困境有哪些?後來如何得到解決?

二、尚未信主的親友就好像「癱子」,請問你有何行動去幫助他們?

三、耶穌為了給我們赦罪及醫病的恩典,他自己要付上什麼代價?我們當如何獻上感恩並與主同工?

![endif]--

精選文章
最新文章
主題分類
bottom of page